羊角叔最近找到我以前留的一個古老紙盒,裡面有放了一些錢幣,裡面也有早期的錢幣,裡面當然包含了我的藏品,先父之前也有一本收藏每一年版本的錢幣,其中聽說最難找的是二角,因為它有銀的成分加上當時產出的數量很少所以相當稀少,這之後有找到也在分享給大家,我有幾個好朋友有在收藏古幣,所以在很多年前也有跟著收了幾枚,因為朋友都是收藏後等價錢好了再賣掉,我卻只想要有一個收藏就好,所以當初就收了我比較想要的三個銀幣-龍銀、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、袁大頭。
古幣在手,天下你有!
龍銀
龍洋,也稱龍銀,近代東亞地區鑄有龍的圖案一類的銀元的俗稱,中國、日本、安南和朝鮮均曾在各自國家發行。其中龍的形象在日本、朝鮮龍洋上出現在正面,在中國、安南龍洋上出現在背面。
龍洋的形制源自於從16世紀開始流入東亞地區的西班牙銀元,西班牙銀元每枚重27.22克,成色為90.0%,也就是每元含銀24.5克,各國龍洋均參照了這一重量和成色。也因為方便當時的交易,所以大家製作的重量跟純度都一樣。
日本從明治三年(1870年)開始鑄造龍洋,中國從清光緒十五年(1889年)開始鑄造。所以日本龍銀比中國的更早!
龍銀若因為保存狀況表面發生磨損或者髒污,可能造成些微的重量與尺寸變化,鑑定上以1~2%誤差為原則,超過這個比例的龍銀,視為有問題的品項,即便是真品,也會因為損耗太嚴重而影響價格。 另外,重量或直徑超過4%誤差的龍銀必定是假的,這種誤差代表硬幣不是用同一種金屬比例製成的,連後續鑑定的必要性都沒有了。日本龍銀的重量差不多是7.1~~7.2錢之間,日本人要求很嚴謹的所以誤差很小只要不是在這範圍的都是假的。
早期擁有龍銀的人應該都是商人大戶,也會將龍銀配掛在腰間,雖然羊角叔手上的龍銀品質並不算太好,很多字跟紋路已經都被磨掉,這跟後來漲價的幅度都會有相關,但也因為龍銀數量稀少,所以羊角叔手上這枚價格也水漲船高了,來感受一下古人富貴人家的氣息吧!
『日本龍銀』從1895年日治臺灣時期開始,台灣主要交易用貨幣就是日本的龍銀與輔幣,直到1899年,日本政府發行臺灣銀行券,才逐步減少龍銀的使用量,可惜羊角叔手上沒有,以後應該也要入手一個才是。
以下為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:
- 發行數量:日本龍銀並非月早期發行量越少,針對不同版本有各自發行數量,一般來說,數量越少的價格就越高。
- 保存狀況:依據錢幣鑑定協會分級為”未使用”、”近未用”、”極美”、”美品”、普品”,保存狀況影響價格極大!
- 特殊狀況:樣品幣、錯幣價格特別高昂!
開國紀念幣
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是1911年12月29 日經辛亥革命後,光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選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。 … 由由於幣制混亂,臨時政府財政部長長陳錦濤,於民國元年3月11日呈文大總統孫中山,鼓鑄10萬元纪念銀幣以為整顿。 圖案採用大總統孫中山肖像,以後的通用銀幣再改花纹樣式。
設計特徵編輯
中華民國孫像開國紀念幣銀元,正面中央為孫中山側面肖像,邊緣內上鐫中文隸書體“中華民國”4字、下鐫“開國紀念幣”5字、左右長枝花飾。背面中央為中文隸書體“壹圓”或“伍圓”及嘉禾,邊緣英文“中華民國”、“壹圓”,左右分列五角星(後改為六角星)。邊齒為橄欖齒,壹圓幣重26克左右,伍圓幣重36克左右。成色96%-96.9%,俗稱“小頭”。該幣壹圓幣作為中華民國國幣發行,流通甚廣,數量較多;伍圓幣英文“ONE DOLLAR”錯版,數量稀少。中華民國孫像開國紀念幣銀元,並非都是民國元年鑄造。民國16年、17年南京和天津造幣廠均有鑄造,但採用的全是“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”的年代。中華民國孫像開國紀念幣銀元,由於鑄造廠家不一,鑄造年代不同,雕刻師英語水平不高,除正背面主要圖案未變外,其花飾細節、英文字母均有變異,特別是英文字母差錯較多。這就形成了該幣的多種版別。傳世較廣的主要有兩種:一種是五角星版式,一種是六角星版式。
袁大頭
袁大頭是對正面鐫有袁世凱像、背面鑄有嘉禾圖樣的中國銀幣的俗稱。 袁大頭於民國三年(1914年)開始鑄造,也是1949年前中國政府發行的銀幣中發行量最大且存世量最多者。 袁大頭有民國三年、八年、九年和十年版,其中又以民國三年版存世量最大。
1912年,宣統退位,中華民國成立。由於當時的中國幣制混亂,除了清朝龍銀之外,佛銀、鷹洋等貿易銀更是四處流通,碎銀也是民間生活的常用貨幣,加上袁世凱本人急於籌措軍費及提高個人聲望,故1914年2月7日,北洋政府推出《國幣條例》及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》,規定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,定國幣壹圓重庫平七錢二分(約26.87克),含純銀89%,其餘為銅,又定1元=10角=100分=1000厘。由於硬幣正面均鑄有袁世凱側面像,故新國幣有了「袁大頭」的俗稱。袁大頭先由天津造幣廠開始鑄造,之後廣東、武昌、南京等地的造幣廠也開始鑄造。由於幣形統一、成色準確,袁大頭很快通行全國。
儘管袁世凱本人因準備稱帝而遭到輿論反對而病故,但因袁大頭規格劃一、成色合標,再加上軍閥混戰,接下來的新任北洋政府也無暇顧及設計新幣,其流通使用並未受到影響。民國八年、九年和十年(1919年至1921年),北洋政府又連續三年鑄造了袁大頭硬幣。1933年,國民政府宣布廢兩改元,開始鑄造「船洋」銀元,但「袁大頭」仍在民間流通,即使法幣面世之後也是如此。隨著通貨膨脹愈演愈烈,包括袁大頭在內的各種銀元又重新成為民間硬通貨。
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,中央人民政府即開始收兌銀元。1953年,中國人民銀行頒布《中國人民銀行為調整全國白銀、銀元收兌辦法及牌價由》,規定凡實際重量不低於0.82市兩、成色不低於84%者,一律按銀元收兌,每枚10000元(舊人民幣,新幣1元=舊幣10000元);其他則按照含銀量收兌,每兩白銀12500元。但在西藏,袁大頭仍流通了一段時間。1951年,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。為解決西藏地區貨幣不足的情況,中央人民政府又委託瀋陽造幣廠鑄造了一批民國三年版袁大頭,供當地使用,直至1959年藏區騷亂後由人民幣取代。
羊角叔曾經在跳蚤市場去買了幾個仿幣,跟真幣來做比對,質感、色澤、重量、聲音都不一樣,真的袁大頭齒痕壓得很深,而且非常勻稱,有些假幣會刻的太淺、些許不規則。 另外真幣經過流通的關係,齒痕周邊有自然圓潤的磨損,而假幣為了仿造流通痕跡,有時會用銼刀或者模具對周邊進行加工,這種痕跡太過尖銳不圓潤,也是判斷的一大要素。
而且左邊仿的袁大頭是民國三年簽字版原天津造幣廠試鑄樣幣,此幣甚為少見,並未流通。該幣最顯著特徵就是幣的正面袁世凱頭像的右側有英文「L.GIORGI」或簡寫「L.G」字樣,是雕刻師「魯爾治。喬治」的簽名縮寫俗稱簽字大頭。這種寶貝,萬中難遇一,如果我收藏到了應該就會是傳家寶了吧(哈)
開國紀念幣(十文)
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,並在頒佈的「臨時大總統令」中提出要「另刊新模,鼓鑄紀念幣」,隨後武昌和南京兩處造幣廠率先鑄行了「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」銅元輔幣,以十文面值的為主,在全國大量發行以取代清朝銅元。
開國紀念幣在民國流通的時間並不長,發行數量自然比較少。由於中華民國成立至今已,已經經過了百年的時間,儲存完好的紀念幣非常少。雖然紀念幣相對比較容易儲存,但大多數人在中華民國時期,缺乏對這些紀念幣的儲存意識。導致一部分紀念幣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,至今儲存完好的數量非常少,這也是直接影響這枚紀念幣價格一路增長的原因。
其實羊角叔在購買一枚古錢幣的同時,除了這些藏品的潛在價值和未來市場升值空間之外,也享受古人跟我在錢幣“之間”的交流,如今市場上的這種民國錢幣已經幾乎絕跡,如果我們手中持有一枚,也會隨著年代的久遠大幅度提升其收藏價值空間,這也是很好說服自己跟家人的說法啊!(笑)